一渔船黄海北部倾覆,2个相关介绍一渔船黄海北部倾覆揭秘。
周公吐哺 ,天下归心。历史上,为什么对周公的评价那么高
一是周公摄政称王,东征平定三监之乱 ,营造洛邑,是西周实际上的开创者和奠基者。
二是周公制礼作乐,实施分封制和宗法制 ,奠定了西周乃至整个传统中国的制度基因 。
三是提出了汤武革命理论基础天命观,开创了人文主义。
四是功成身退,还政成王 ,不贪恋权力,品行高洁。
在文化上周公提出了“明德慎罚”的道德规范,制定了完整的礼仪仪式,此外周公曾提出“敬德保民” ,制礼作乐,建立典章制度 。其言论见于《尚书》诸篇,如《金縢》《无逸》等。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。周公受孔子推崇 ,被儒家尊为圣人 。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,汉代儒家将周公、孔子并称。
在政权与各种制度的建设方面,周公继承损益前代制度 ,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,例如封建制度、宗法制度 、井田制度等,井然有序 ,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,有等极之别:在宗法上有大宗、小宗之别;在经济上上分公田、私田,使民不失耕。
周公制礼 ,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。礼发源极早。“礼 ”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,据《说文解字》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断 ,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。周公“制礼”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,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,分别制定尊卑之间 ,长幼之间,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。周公之“礼”,把礼原初的“事神致福 ”之意淡化 ,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,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。
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:“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,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 ,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。孔子之前,黄帝之后,于中国有大关系者 ,周公一人而已。”[34] 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 、周成王治国 。武王死后,成王年幼,由他摄政当国。平定三监之乱后,大行封建 ,营建成周(洛邑),制礼作乐,还政成王 ,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甲午战争邓世昌的致远舰撞的是松岛号还是吉野号
致远舰要撞击的是松岛号还是吉野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,个人更倾向于致远舰要冲击的是日本本队 。
致远撞击吉野说法的由来
致远撞击吉野最早的出处是姚锡光所写的《东方兵事纪略》也提到海战中致远舰多处受伤 ,此时恰好吉野在致远的前方通过,邓世昌因为吉野日本舰队中的第一主力,决心和它同归于尽 ,于是对大副陈金揆说:
“倭舰专恃吉野,苟沉是船,则我军可以集事!”
于是致远向吉野发起冲锋 ,可惜未能成功,被日舰击沉。
致远撞击吉野绘图
甲午战争时期,姚锡光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幕僚,战后他根据当时所看到的公文、函牍和其他人的口述 ,整理写成了《东方兵事纪略》,并于1897年公开发行,是当时国内最早记载甲午战争的著作。
由于当时国人思变 ,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也难以忘怀,所以《东方兵事纪略》发行以后也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。在后来研究甲午战争史时,《东方兵事纪略》也被当作国内最权威的资料之一 ,被广泛引用,所以致远撞击吉野一说很快就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,不仅进入了教材 ,很多反映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也采用了这一说法,致远撞击吉野的镜头多次出现在银幕上。
致远撞击松岛说法的由来
在进入21世纪以后,国内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从原来注重历史反思 ,拓展到了战争细节的研究。而在引用史料上,也不在局限于国内的文献,对包括日本所记载的海战详情也进行了探讨 。
2014年海军史研究会曾经根据中日双方的史料,对海战过程进行了重新推演 ,发现当时吉野所在的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致远的后方,致远不大可能调转船头去撞击吉野。而此时在致远正前方的是联合舰队本队,因此更有可能致远撞击的目标是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。
而在松岛战后提交的海战报告中 ,也提到了致远在被击沉前向右舷倾斜,并继续航行。而第一游击队仅有高千穗提到,北洋水师有一艘2桅1烟囱的军舰向右舷倾斜 ,表述非常含糊 。从两份报告看,松岛的表述更为清楚,应该是和致远距离更近 ,从侧面可以证明致远确实在驶向松岛。
结语
目前来说,致远撞击吉野的说法流传更广,但是和日方的记录有一定的出入。考虑到甲午战争以后 ,国内一手资料流失较多,姚锡光所写的《东方兵事纪略》毕竟只是个人根据公文等整理而成,很可能会出现偏差,可信度不如日本的官方战史 。而从战术角度来说 ,撞击敌方旗舰的价值更大,也更符合逻辑。
所以个人意见是致远撞击松岛的可能性更大,
对于一渔船黄海北部倾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,希望介绍关于一渔船黄海北部倾覆的2点揭秘对大家有用。